大明宣德爐
認為是傳說中的佛經紙色,氧化也很均勻,不像是做色。但很多專家認為
六字款的大明香爐比較是清朝仿製,二字四字款才是大明宣德。不曉得前輩
看這幾張照片,能指點嗎? 連座高31公分  總寬31公分  謝謝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其他選項
  • 老莊的敝帚
    老莊的敝帚 2014/08/23 00:39

    您好!
    銅爐款識製作探討:
    1.根據臺北故宮專家研究,真品宣德銅爐款識是以宣德當時的大書法家大學士-沈度所書寫楷書”大明宣德年製”為範本,由工匠在每個銅爐蠟模,仿傚以刀手工雕刻,因此風格雖然類似,但卻沒有兩件款識完全相同。其字面與爐底面齊在同一平面,款識工整有力,以放大鏡檢視筆劃不平直,有刀工雕刻痕跡,其印底面修飾平整。此種在每一銅爐蠟模上,不厭其煩逐一以刀手工雕刻款識,為銅爐中之最高等級。
    符合以上特徵款識的銅爐才有可能是真宣德銅爐,但不一定是;其他不符合以上特徵款識的銅爐均為後仿宣德銅爐,不可能是真宣德銅爐。
    2.再者有款識”玉堂清玩”銅爐,“玉堂”相傳為嚴嵩之子嚴東樓的字號,“玉堂清玩”銅器是嚴氏之爐。趙汝珍說:嚴氏之爐皆系劫取宣德爐之無款者,充為己有。其款識是以斬刀在銅爐上鏨刻,因銅質較硬,其字面與爐底面齊在同一平面,筆劃更不平直,有敗筆及明顯刀工鏨刻痕跡,印底面高低不平。
    在清中早期大部分篆字私家款銅爐,亦採用此種直接以斬刀在無款銅爐上鏨刻款識。可能是因使用數量不多,在市面上購買無款銅爐,再請工匠鏨刻私人堂號,比定製私家款銅爐,較為方便及省錢。
    3.明清量產的後仿宣德銅爐,有款識是直接以銅印加熱後鈐印在銅爐蠟模上,此種銅爐款識因鈐印深度不一,其字面會較爐底面低下,其筆劃平直,沒有刀工雕刻痕跡,其印底平面相當平整。
    4.另一種為量大的低檔仿品,以有款老銅爐直接翻鑄,其款識字體較為模糊,等級最低,此種款識從明清至現代均有採用。
    5.在收藏過程中偶爾會發現在開門老爐中,其篆字款識看似工整,卻在筆劃交叉處均為圓角,而不是清中早期的直角,因而懷疑是否為現在電動鑽頭刻字?但以放大鏡檢視印款底部並沒有留下螺旋狀工具紋路,也不是後刻痕跡。後來跟好友梁兄鑑賞研究,他表示此為以前唸逢甲歷史與文物研究所劉良佑教授在上課時特別提過,此種款識圓角特徵為嘉道時期所形成工法,為求筆劃美觀,在蠟模款識上再以竹籤旋轉筆劃交叉處成為圓角。這與市面上少數無款老銅爐,在近代被不肖業者,以電動鑽頭直接在銅爐底刻上新款識不同,電動新刻會在印款底部留下螺旋狀痕跡,其皮殼色澤與爐底不同。

    您所說有專家認為六字款的大明香爐比較是清朝仿製,二字四字款才是大明宣德,個人從未聽過此說法,六字楷書款是標準款從明初至清到現代都大量普遍仿此款識,二字四字款因非標準款,所以歷代較少仿製,依傳世看明末較多。
    依個人經驗銅爐斷代如下:
    1.六字楷書款中有”十四心的德”及”十四一心的德”之分,明代的德字為”十四心的德”,故標準款應為”十四心的德”,但”十四心的德”款的銅爐清代仍有大量仿製; 至於”十四一心的德”銅爐一般出現在清中早期銅爐。篆字款宣德銅爐則出現在清中早期。
    2.依造型看明代銅爐一般較為矮胖穩重,清代銅爐造型重心較為高。
    3.古代銅料為原礦銅加以熔煉來源取得不易,不像現代銅礦以電解法取得容易價廉。所以古代銅料價較稀有高價,銅重等於貨幣,部分時期甚至允許民間私鑄銅錢。
    明清兩代中早期盛世所製銅爐較為厚重不計成本,銅質精煉聲音輕脆,裡外表面工整,款式工整;明末及清末亂世所製銅爐反之較為輕薄,相對較粗糙。

    您這件大明宣德橋耳爐,依造型較高為清代特徵,體型31公分屬於大型,但重量才一公斤多算輕薄應為晚期製品,再由爐內三足為凹陷為清晚期銅爐之特徵,款式較不工整,有以上特徵判斷此件為清晚期銅爐。提供您參考。

    時間已晚,其他問題容以後再逐一研究回覆。

相片資訊

本日人氣:
0
累積人氣:
0